日期:2025-08-14 09:37:19
一、五皮饮:
当身体调节水液的功能出了问题,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滞留在体内,就形成了有害的“湿邪”,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湿气。那湿邪泛滥以后,就会停留在皮肤、肌肉之间,引起水肿,特别是头面部、眼皮和四肢这些地方是最明显的。
那面对这种异常的水肿,有一个经典方剂——五皮饮,就能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帮助身体恢复水液代谢的平衡。这个方名的由来啊是十分直接的,因为方组里精选了五种植物表皮类的药材,包括桑白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以及生姜皮。
其中茯苓皮是最重要的一味。你看啊,它的本体,也就是茯苓,是调理脾胃、祛除湿邪的关键药物,它通过促进尿液排泄,来排掉体内水湿。而茯苓皮呢作为最外层,不仅继承了这个特点,而且药力更加精准,更擅长驱逐滞留在肌肤间的水湿,是化解浮肿的首要力量。
然后是大腹皮和陈皮,它俩的作用在“气”。大腹皮能行气、消除腹部胀满感。中医认为“气行则水行”,气机通畅了,水湿才能顺利流动、排出。陈皮擅长理气、健脾,它辅助大腹皮行气,同时帮助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只有让脾胃这个地方的运转调理顺畅,才能从根儿上避免湿气在身体里捣乱。接着是桑白皮,它专入肺经。肺在中医里负责“通调水道”,对全身水液的运行和排泄起着调节作用。桑白皮能帮助肺气通畅,打开水液下行的通道。另外,肺也主管皮毛,桑白皮还能通过发汗的途径,把一部分水湿排出去,增强消肿效果。最后的生姜皮,有辛散的作用,能温和地激发体内的阳气,帮助驱散停留在肌肉和皮肤表层的水饮,减轻水肿症状。
整体来看,五皮饮结合行气、利水、通调肺气等温和方式,针对性清除皮下积聚的水湿,消散肌肤浮肿,并非单纯强力排水,不易伤及人体根本,体质较弱的人也能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严重的水肿,如全身重度浮肿,五皮饮的力量是不够的。加味应用:
一、腰以上肿此风水邪郁在表,即《金匮要略》腰以上肿者,宜发汗之意,《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方用五皮饮加苏叶、荆芥、秦艽、防风各4.5g,冀其汗出肿消。二、腹以下肿胀此邪在里也,即《金匮要略》里水、正水之属,宜利小便,《内经》所谓“洁净府”法也。方用五皮饮加泽泻、赤小豆、川木通、车前、萆薢、汉防己各4.5g,冀其溺长湿去肿消。三、阴水寒水脉沉迟,口不渴,便自利,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五皮饮加苍白术、附子、干姜、肉桂、木香之属,去其阴寒,肿胀亦消。四、阳水热水脉沉数,烦渴面赤,便秘者,宜清化三焦湿热。五皮饮加黄柏、黄芩、滑石、川木通、车前、麦冬、连翘之类各4.5g,以解其湿热,肿胀亦消。
二、张仲景的八个湿气调理方子,收藏备用!湿气这个问题,真的是让人头疼。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提到了八个治湿的方子,简直是湿气患者的福音。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八个方子,赶紧收藏起来吧!湿在皮——麻黄加术汤 🌿如果你容易长湿疹、脂溢性皮炎、痤疮、荨麻疹,或者皮肤总是瘙痒,那可能就是湿气在皮的表现。麻黄加术汤可是个好东西,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湿在肌肉——麻杏苡甘汤 🍀肌肉酸疼、沉困、疲劳乏力?关节风湿、疼痛、肿胀?这些都是湿在肌肉的表现。麻杏苡甘汤能帮你缓解这些不适,让你的肌肉恢复活力。湿在血液——防己黄芪汤 🌱血行不畅、血瘀、肢体麻木、关节以及手凉脚凉?这些都是湿在血液的表现。防己黄芪汤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湿在表证——桂枝附子汤 🌼发热、恶风恶寒、身痒、头晕脑胀、手脚酸痛?这些都是湿在表证的表现。桂枝附子汤能解表散寒,缓解这些症状。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 🌾腹部胀满、食欲不佳、不思饮食、呕吐吞酸水?这些都是湿在中焦的表现。白术附子汤能健脾开胃,改善消化。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 🍑关节疼痛、肿胀?这些都是湿在关节的表现。甘草附子汤能温阳散寒,缓解关节疼痛。湿气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 🌿上腹胀满、容易犯恶心、身体沉重乏力?这些都是湿气在脾的表现。白术茯苓厚朴汤能健脾利湿,改善消化。湿气在胃——理中汤 🍀胃胀不适、口苦易犯恶心、大便粘而不畅?这些都是湿气在胃的表现。理中汤能温中散寒,改善胃部不适。三、张仲景:苓桂术甘汤“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于是开出一个方子,成为祛湿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这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
我们看看组方:原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苓桂术甘汤的妙处远不止这些,这个方子还包含了祛湿的3个方法。
1、利湿:利湿或者叫利水或者叫利尿,通俗地说,就是借助利湿的药材让我们身体的湿浊直接从下面从小便排出去。这些年我们疯狂追逐的祛湿食材红豆薏米不就是这样的吗?红豆薏米都是利水利湿的食材,刚开始时还有点效果,慢慢地就没有效果了。而且利水利湿的药材多数是寒凉的,长期食用会伤害脾胃,反而会加重湿气。“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也是利湿的,茯苓的好处是它是平和的,不伤脾胃。
2、渗湿:这个渗湿又怎么理解呢?渗就是慢慢渗出来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脸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样说大家应该明白了吧?这个渗湿就是发汗的意思。借助解表发汗的药材让我们的湿气从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慢慢渗出来。渗湿需要强壮我们的心阳。有的人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浃背了,他就是不出汗。这时候要调理心脏了。出汗是我们身体排毒的一个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湿气怎么去掉呢?
“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就可以强壮心阳,解表渗湿。而且桂枝还可以通过升阳来祛湿。湿气本质上是一种阴邪。桂枝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3、燥湿:燥湿,一看这个燥字就与火有关,所以我们借助温补的药材来燥湿。大家慢慢体会一下这个燥湿的概念,把毛巾放在炉火上烤的时候,毛巾的湿气是不是被蒸发了?然后我们把干燥的毛巾往桌子上一放,桌子上的水就被毛巾吸走了,这就是燥湿。谁来燥湿呢?“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是燥湿的一把手。这样大家就说,见湿祛湿都是治标,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断绝湿气的来源。不然你一边祛湿,另外一边湿气源源不断地产生,你不是白浪费功夫了吗?
如何治本?中医五行当中谁克水来着?是土。这土是什么呢?就是脾,脾属土。所以要从根本上祛湿就要好好健脾。《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气的来源就是脾,要想断绝湿气的来源,必须要把脾胃调理好。
用什么来健脾呢?白术是最佳选择,炙甘草可以来帮忙。
我们来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茯苓就相当于利湿,把我们的湿气从小便排出去。这个桂枝呢就相当于渗湿,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可以解表发汗,让我们的湿气从体表毛孔渗出去。这个白术呢就相当于燥湿,把我们身体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水蒸气,就像火炉烘烤毛巾一样。这个炙甘草呢就相当于健脾,牢牢守住我们的脾胃,白术同样也可以健脾。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炙甘草稳固脾胃。
祛湿,如果人中焦很热,那么可以试试五苓散。中焦有寒的可以试试茯苓甘草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网配查配资-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2024股票配资-手机炒股配资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